针灸大成学习方法,针灸大成教学视频
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针灸大成学习方法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针灸大成学习方法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
针灸大成名言?

《针灸大成》是针灸学方面的综合性著作,被针灸学术界誉为“针灸学之正路”,对后世的针灸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以下是《针灸大成》中的一些名言:
针灸之道,极为精妙,以人疗人,本无害心。
病在浅针深刺,病在深针浅刺,取穴至约,针刺至微。
针灸之道,非专为治病而设,乃以调和阴阳为本。
针灸之妙,在于调和气血,平衡阴阳。
针刺之道,贵在得气,得气之后,方可施针。
凡用针者,必先治神,治神必先定志,志定神闲,乃可针也。
针灸之道,需用心体会,以手操作,以心治疗。

针灸大成学习方法,针灸大成教学视频

《针灸大成》是中国古代最具权威性的针灸经典,其内涵丰富、理论精深、实用性强,被誉为针灸瑰宝。其中蕴含着许多经典的名言,如“察故知新”、“治未病”、“治病必求于本”等,这些都是针灸学习者和从业者必须牢记的原则和态度。《针灸大成》的名言不仅能引导针灸临床实践,更为中医传承和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撑,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为什么说《针灸大成》是对明朝之前针灸学术的一次总结?

杨继洲

明代疫病流行特别严重,据统计,二百多年间就发生了64次大规模的疫病。疫病的流行也促成了明代医学的发展。当时,很多医学大家纷纷著书立说,留下了一批影响深远的医学著作,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。针灸是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在明代随着医学整体的发展自然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。杨继洲编写的《针灸大成》就是这一时期针灸类著作的代表。

《针灸大成》

杨继洲出身于医学世家,他的祖父曾任太医院的御医,这使得他从小就深受岐黄熏陶。除了研习家传医术之外,他还博览群书,采集众家之长,积累了深厚的医学理论基础。要想学好医术,自然离不开实践。杨继洲的行医足迹遍及福建、江苏、河北、山大、河南、山西等地,也因此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。这些都是后来他能够编成《针灸大成》一书的重要基础。

《针灸大成》一书于明万历二十九年(1601年)首次刊刻,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。这本书共分为10卷。第1卷是摘录《内经》、《难经》中的有关内容,并加以注释。第2、3卷,杨继洲收录了历代针灸家编写的著名歌赋,又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加以注解。第4卷主要收录历代各家补泻手法。卷5主要介绍井荥俞经合、主客原络穴的运用,以及子午流注、灵龟八法各穴的应用。卷6、卷7详细介绍了十四经流注、奇经八脉、十二经筋以及治病要穴等等。第8卷介绍了不同症状的治疗办法,在临床上有重要的实用意义。第9卷主要收录了杨氏医案。最后1卷和前面9卷不同,介绍的主要是儿科的知识。

张玉恢画解《针灸大成》(部分)

杨继洲编写的《针灸大成》,集合了历代医学的精华,这也是中国针灸史上第三次较大的总结,直接引用的文献多达12种。杨继洲在搜集历代医学著作时,也不是盲目的直接加以抄录,而是加以辨别。另外,这本书也不是纯粹理论的著作,杨继洲在编写此书时结合了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,使得这本书有重要的医学价值。这本书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古代针灸学发展史上的最高水平,目前也流传甚广,粗略估计有50多个不同的版本。

参考文献:

1. 纪晓平,郜树义编著:《明代针灸学家杨继洲》

2. (明)杨继洲著:《针灸大成》

3. 夏翔,王庆其主编:《历代名医医案精选》

回答者: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桂强

个人简介:桂强,季我努学社记者团团长。曾参与学社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项目——“《国外有关中国抗日战争史料整理与研究之一:李顿调查团档案翻译与研究》。

针灸能并用还是针灸必须分用?

针灸能否并用,主要还是看治疗的疾病,病有轻重,缓急,表里,虚实,寒热。而针和灸也各有所长,亦各有不足。

针着,为实症,热症,急诊为所长。为虚症,寒症,缓症为所短。

灸着,为虚症,寒症,缓症为所长。为实症,热症,急症为所短。

故两者各取所长,补其所短,是为针灸。

其实对于裘沛然提出的“用针莫忘灸”主要是针对整个病症而言,针灸想配合针泄其实热,灸补其气阳,可谓相得益彰,各取所长。

而倪海厦所提出的“针而勿灸灸勿针”则是对单个穴位而言,行针后穴位气血得行,故无需用灸。灸过后,穴位正气充足,也不需再针。

但是灸也可以配合针,就是大家熟知的温针疗法,即在下针后,在针尾用艾灸灼,使针温热,从而强化用针效果。

以上为个人拙见,感觉有道理的大家点赞支持,有不同意见的评论指正。对中医感兴趣的可以关注我,一起学习探讨中医。

谢邀!

针灸能并用还是针灸必须分用?

在很多人看来,“针灸”是一种疗法。事实上,“针”与“”是两种不完全相同疗法。

“针”是指针刺,就是现在通常说的针灸。

而所谓“灸”,是用热(偶尔也用冷),或用(刺激性)药物作用于穴位。最经典的就是用火熏烤,因此,“灸”字从火。最常使用的是艾()卷,称“艾灸”。

使用药物直接伏贴在穴位上,由于不使用火烤,因而也称“天(自然)灸”。

三伏天将至,每年都会热闹一时的“三伏贴”即将再次粉墨登场。而“三伏贴”就是“药物灸”的一种。

“针”能否同时用?

关于这个问题,古代的医家们似乎还没吵出个分晓。

大多数人都认为可以同时使用。

事实上,“针法”本身就分为“白针”和“温针”。

“白针”就是单纯针刺;“温针”就是在针刺入穴位后灸烤针尾,或点燃针尾的灸,实施针刺和灸的双重刺激。

当代中医的电针灸也是“温针”的一种。

至于,是使用白针还是温针,唐代孙真人思邈的《千金要方》认为,只要适合针就可下白针,根据情况或可以配伍以灸法,也就成了温针——“但其孔穴与针无忌,即下白针;若温针,讫,乃灸之。”

宋代王执中的《针灸资生经》强调“针”“灸”“药”之相须(协同)。认为,“ 若针而不灸.灸而不针.非良医也;针灸而药.药不针灸.亦非良医也。

并痛心疾首指斥“下里”不知用针,或只用针而不配合用灸法,强调“学人”必须学会用针,与灸和药相互配合,才是真正的良医。次不良风气必须加以纠正:

“但恨下里间知针者鲜尔.所以学人须解用针.燔针白针皆须妙解.知针知药.固是良医.此言针灸与药之相须也.今人或但知针而不灸.灸而不针.或惟用药而不知针灸者.皆犯孙真人所戒也.而世所谓医者.则但知有药而已.针灸则未尝过而问焉.人或诰之.则曰、是外科也.业贵精不贵杂也.否则曰、富贵之家.未必肯针灸也.皆自文其过尔.吾故详着千金之说以示人云.”

然而,明代杨继洲的《针灸大成》“禁灸穴歌”却指出:“灸而勿针针勿灸,针经为此尝叮咛,庸医针灸一齐用,徒施患者炮烙刑。

或许他说的只是某些穴位,不宜同时施以““和””。

但是,《针灸大成》又引用同是明代医家,同时又是官吏,最高为正三品右副都御史的王纶的说法,称“针”“”同时使用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土法:

“王节斋曰:近有为温针者,乃楚人之法。其法,针穴上,以香白芷作圆饼,套针上,以艾灸之,多以取效。……此法行于山野贫贱之人”。

当代针灸,无所禁忌

不同于古代医家的穷讲究,当代,在国家政策指引下,“针灸”,与其他所有“适宜中医疗法”一起,可以毫无禁忌的一起使用。

比如,2010年官方下发的指导性规范文件《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(II) 穴位贴敷》就提倡药物灸(穴位敷贴)与其他“针”或“灸”,甚至拔罐相互配合使用:

“5.2.2其他贴敷方法

5.2.2.1穴位贴敷配合灸法

5.2.2.2穴位贴敷配合针刺

5.2.2.3穴位贴敷配合梅花针

5.2.2.4穴位贴敷配合拔罐

声明

答主本问答仅仅是就事论事,不代表答主对针灸是否有临床疗效的看法。

基于科学研究证据,答主认为,针灸除有统计学意义而不是临床效验的、可能的止痛作用外,宣称的其他用途都缺乏证据支持。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针灸大成学习方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针灸大成学习方法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
返回顶部
首页
微信
电话
搜索